公孫先生面上不顯,點出輿圖上綏州的位置,溫聲講到,「延、綏邊地有山崖高峻,橫山連延千里,乃是宋夏之間的天然屏障,而綏州正好在橫山東面。」
大宋占據綏州,抵抗西夏的入侵就能遊刃有餘,而一旦綏州落入西夏手中,那麽綏州之後的延州就會最先面臨衝擊。
當年的三川口之戰就是這樣,李元昊率領西夏軍隊從綏州出發進攻金明寨,僅僅三天就殺到了延州城下。
李元昊知道大宋不會輕易放棄延州,於是圍點打援以逸待勞,援軍來一波他打一波,要不是大宋的將士浴血奮戰死守延州,再加上天寒地凍党項人也沒法再打仗,同時麟州都教練使折繼閔、代州鈐轄王仲寶圍魏救趙率軍攻入西夏境內,延州如今可能已經也歸於西夏。
連延州都丟了,党項人打到汴京還遠嗎?
當年大宋和西夏打了三場大仗,三場皆慘敗,也就是那個時候,朝廷意識到綏州的重要性,因而想方設法想要奪回綏州。
朝廷修建青澗城不光是為了保障延州的安全,還為了及時獲取綏州的情報,方便對綏州出兵,那不光是負責守衛的城寨,還是延州的前哨城。
白玉堂嘖了一聲,「要是這樣的話,陸大人的想法就更沒道理了啊。」
他是延州守帥,綏州在西夏手裡的話會對延州造成很大的威脅,種將軍收復綏州能解除延州的威脅,還給大宋多了一道天然屏障,他沒道理不願意接手綏州。
青澗城本來就是延州的前哨城,當初建城就是為了奪回綏州,如今種將軍不動兵戈拿回綏州,這不是那些文臣最推崇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嗎?
到手的地盤要扔出去已經很過分,公孫先生又說綏州對大宋而言那麽重要,那陸大人不願意接收綏州就不合理了,他別不是西夏派來的奸細吧?
公孫策哭笑不得,「陸大人一心為國,他只是想法和種將軍不一樣,說句白大俠不愛聽的,其實朝中贊同陸大人想法的大臣更多。」
大宋北有遼國西北有西夏,比起時不時犯邊侵擾的西夏,絕大部分朝臣都認為北方遼國更應該防範。
即便大宋和遼國已經幾十年沒開過戰,也還是遼國的威脅更大。
綏州在西夏手上,西夏先打的是延州,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上,遼國一旦大軍壓境就會直接威脅到汴京,孰重孰輕他們分的很清楚。
西北那邊求穩,先把燕雲十六州拿回來讓遼國沒法直接威脅到汴京,然後再說其他。
蘇景殊小聲嘟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唄。綏州延州離的太遠,打起來也傷不到他們,遼國離的近,打起來可能會真的要了他們的小命兒,肯定保他們自己的命更重要。」
白玉堂手裡的筆桿子已經斷成兩截,「自私自利!假公濟私!欺世盜名!全都是僞君子!」
公孫策無奈搖頭,解釋道,「兩位不用擔心,種將軍收復綏州有官家的授意,不管朝中怎麽彈劾,大宋都不會再把綏州讓出去。」
拿回綏州,大宋就能以綏州為中心布局橫山,然後以此來牽制西夏。
先是牽制西夏,然後就是籌謀出兵滅夏。
別看官家看著溫溫和和不顯山不露水,其實心氣兒大著呢,先是西夏,然後是遼國,要不是國庫實在撐不住,他甚至想兩邊齊頭並進。
難就難在國庫撐不住。
大宋的問題不只有軍隊疲弱,還有民間那此起彼伏的造反起義,實在分不出精力既穩住朝堂又兩邊開戰。
再者,雖然防範北方遼國很重要,但是別忘了,遼國現在也是自顧不暇。
大宋的火器炸藥已經把遼國使臣嚇的面如土色,如今是遼國怕大宋和他們開戰,而不是大宋害怕遼國突然發兵。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宋這隻駱駝比遼國更大,內里再怎麽千瘡百孔大宋也還是大宋,真要打起來,最先撐不住的肯定不是他們。
所以官家的想法和朝中那些大臣不太一樣。
那些人的意思是主要防範北方,西北能穩定不打仗就行,而官家卻是北方求穩,在西北利劍出擊。
糧草軍餉啊?湊一湊總能湊出來的。
微笑.jpg
蘇景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