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軍的將領被傅潛的反應氣的半死,七十多歲的老將軍范廷召苦苦勸諫求他趕緊出兵,傅潛就是不為所動,氣的老將軍怒極罵他膽小如鼠懦弱的還不如村口老嫗。
按理說主帥被部將痛罵膽小如鼠連老婦人都不如都會羞愧的恨不得當場自殺,但是人不要臉天下無敵,不管底下的將領怎麽罵,傅潛就是不出兵,還理直氣壯的說他這是在挫敵銳氣。
契丹的騎兵已經把邊境幾州搶的差不多了,邊地百姓損失慘重苦不堪言,也不知道挫的到底是誰的銳氣。
如此清新脫俗的藉口沒法服衆,軍中對懦弱的主帥不滿更甚,但是主帥不發話,他們再不滿也不能發兵。
留在大名府的真宗皇帝本來信心滿滿的等待捷報,結果等來等去也沒等到捷報,反而等到北地各州被契丹騎兵騷擾的苦不堪言,各州之間甚至到了連通信都通不了的地步。
真宗皇帝:???
真宗皇帝發現不對勁後也開始催傅潛趕緊出兵和禁軍主力合擊遼軍,可是沒用,皇帝催也沒用,傅潛說不出兵就是不出兵。
他不出兵,范廷召就天天指著他的鼻子罵,罵的他實在撐不住了,只好給范廷召一萬步騎讓他前往高陽關匯合高陽關的守軍夾擊遼軍,並且聲稱自己會在後方接應。
范廷召信了,老將軍和高陽關的都部署康保裔商量好第二天合擊遼軍,但是不知道怎麽回事,當天晚上他的部隊被契丹騎兵偷襲,損兵折將無力再趕往高陽關。
然而高陽關沒有得到消息,康保裔按時率兵出擊,結果陷入遼軍的包圍之中,主將突圍失敗戰死,剩下的將士等不到救援,只能勉強從遼軍的包圍圈中撤退。
大軍主動出擊,出去的士兵十不存一,可謂是損失慘重。
康保裔戰死,高陽關戰敗,所有人都知道罪魁禍首不是范廷召老將軍,而是一直握著八萬大軍死活不出兵的傅潛。
答應派兵接應的是他,之後無動於衷的也是他,後來看到高陽關戰事失敗,信誓旦旦說出兵就是自討苦吃的也是他。
要不是他不出兵,高陽關會敗的那麽慘烈?
大宋的主力軍縮在城裡不露頭正和遼軍心意,遼國派來試探騷擾的本就只有精銳騎兵,騎兵的機動性極強,出入大宋猶如無人之境,這輩子都沒打過那麽輕鬆的仗。
哦,不對,對面根本沒派兵防守,他們不是打仗,就是單純的燒殺搶掠。
於是乎,定州的近十萬大軍就這麽眼睜睜看著契丹遊騎兵殺人放火搶東西,搶完東西推著裝滿戰利品的小車和劫掠的人口歡歡喜喜回跨過邊境線,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過年趕大集。
高陽關戰敗之後,真宗皇帝還沒有追究傅潛的責任,只是從御駕親征的隊伍中增派軍隊趕赴前線。
但是接下來主力軍對契丹人在大宋境內肆無忌憚劫掠百姓依舊無動於衷終於把他惹火了,當即臨陣換帥把傅潛那個老王八給換了下來。
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不過當時已經顧不得那麽多了。
主帥畏戰不出造成邊關各州被契丹劫掠損失慘重,論罪當誅。
隨駕群臣和軍中將士聯名上疏要殺傅潛,真宗皇帝這會兒又不合時宜的心慈手軟了,念及傅潛以往的功勞到底還是留了他一條性命,只是將他全家都流放去了房州。
然而事已至此,換帥也難改戰局。
遼軍劫掠過後直接撤軍,七十多歲的范廷召和其他將領引兵追擊,斬首契丹萬餘級,仿佛已經扭轉乾坤。
可這個時候蜀中又發生叛亂,益州神衛都虞候王均和戍兵不堪忍受壓迫憤而造反,王均被擁立為大蜀皇帝,短短數日攻破漢州。
消息傳到皇帝耳朵里的時候,起義軍已經聚衆十多萬。
不愧是他們蜀中,果然是武德充沛。
對正在北方打仗的皇帝來說,這個消息一點都不好,當然北方也沒什麽好消息,因為主力軍還沒有參戰仗就打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