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使是多大的官?手裡有多大的權?
不知道,不過不重要,轉運使再大總不能比包大人還大。
遇事不決去開封府,找包大人告狀就完事兒了。
白玉堂在荊州耽擱了些時日,擔心那些要上京告御狀的百姓被王倫暗害,一路護送他們到開封府附近才加快速度進城報信
他進京之前搜集了不少王倫草菅人命的證據,還有荊州那些和王倫狼狽為奸的官,朝廷要是想查,荊州的官兒得換下去一大半。
展昭聞言不敢耽擱,立刻讓他去包大人跟前解釋到底是怎麽回事。
荊州發生水災,朝廷得到消息後一直在忙活賑災事宜,要是賑災糧一直沒有發到災民手中,朝中這些天都忙活了些什麽?
地方有災,包拯也一直關注著災情,從京城運糧去荊州頗有不便,此次的賑災糧多是兩廣、四川、江西等周邊地區調度,只有政事堂發出的政令才能讓周邊地區聽命行事。
荊湖兩路轉運使王倫賑災不利,他已連上兩本參奏王倫,官家也已命御史台前去荊州查證,只等御史台的官差回來便能知曉他到底有沒有用心賑災。
「他那哪是賑災?分明是把所有的賑災糧都吞到他自己的口袋裡,連一粒米都不給受災的百姓留。」白玉堂罵罵咧咧,從隨身攜帶的小包裹里翻出幾本帳本呈上,「包大人您看,這是我在王倫書房的密室里找到的證據,明明倉庫里有糧食,那混帳玩意兒寧肯看著百姓餓死也不願意開倉放糧。」
他在王倫府盯了好幾天,為了不打草驚蛇沒把原本帶到京城,而是將裡面的交易內容抄了一遍,原本在抄完之後又送了回去。
那王倫看上去人模人樣,實際上就是個衣冠禽獸,偏他為人處世的手段很厲害,荊州士紳大多被他籠絡,籠絡就籠絡吧,他竟然還讓那些士紳聯名上表對他歌功頌德。
水災還沒結束,受災的百姓沒吃沒喝,這種民不聊生的情況下那些士紳竟然還真的給官家寫了陳情表歌頌王倫的功德說他為政清廉愛民如子,真是為了錢連良心都不要了。
白五爺越說越氣,罵完之後又小聲說道,「那什麽,包大人,荊州的災民太多,善心的富家大戶也沒有多少餘糧,我離開荊州的時候就把城外的常平倉給開了。」
災民都要餓死了官府還死守著不肯放糧,他沒有直接殺上貪官家門已經是忍了又忍,臨走之前開個倉放個糧應該不是什麽大罪過吧?
包大人審案要同時考慮到律法和情理,他開倉放糧是為了救受災的荊州百姓,是情有可原,看在他主動告知的份兒上,回頭審到災民哄搶常平倉的時候能不能別抓他?
那些百姓都要餓死了,糧食放著也是放著,就該拿出來給百姓活命。
即便沒有他開倉放糧,災民被逼到絕路也會去爭搶糧食,到時候不知道會有多少災民死在爭搶之中,不如直接打開常平倉保住那些百姓的性命。
大不了事態平定下來後受罰,受罰也好過餓死。
這事兒本就不是百姓的過錯,要不是貪官污吏把官家的糧倉當成私産,荊州百姓不去爭搶也能得到屬於他們的賑災糧。
錯的是那些貪官污吏,他和百姓都是無辜的。
沒錯,就是這樣。
白玉堂小聲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越說越覺得自己沒錯,說到最後理直氣壯看著甚至能和包大人對著拍桌子。
包拯面容嚴肅,「本官馬上去面見官家,此事若真如白義士所說,白義士非但無過,反而是大功。」
白五爺矜持的擺擺手,「大功就不用了,朝廷趕緊把荊州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處理了才是正經。」
他在京城待過的時間不長,時間不長也擋不住他已經立下了好幾件大功。
功勞不功勞的不重要,能讓百姓過的好點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