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就說過,想變法先選人,沒有足夠多的能吏去地方當提舉官,政策制定的再好也沒用。」蘇軾聳聳肩,畢竟不能指望所有官員都能和他弟一樣天真單純無私心。
蘇轍擡眸,「景哥兒有解決之法?」
王雱重重點頭,「有,而且我感覺可行。」
他爹堅持青苗錢有利息沒錯,韓相公堅持官府借錢給百姓不該收利,兩個人誰都說服不了誰,不如同時進行。
就是有個問題,哪些百姓可以借不要利息的錢?這個標準要怎麽定?
蘇景殊只簡單提了下低保的概念,大宋對所謂「鰥寡孤獨貧乏不能自存者」本來就有救助,概念都差不多,大佬們一看就能看明白。
就是政策好定,實施卻是個問題。
青苗錢定死的兩成利都能變成薛丁格的兩成,借錢不要利息的標準十有八九也得變成薛丁格的標準。
底下人敢動小心思的底氣就是覺得法不責衆,僥倖心理占上風,都不覺得被罰的人會是自己。
殺雞儆猴很老套,但也是真的有用,比起那些要錢不要命的家夥,官場上還是隨波逐流的普通人多。
可以隨波逐流,可以不懂變通,只要能守住律法底線就都不是事兒。
蘇景殊感覺他的要求已經很低了,都不指望當官的能守住道德底線,只要守住法律底線就行,可見官員群體的底線有待提高。
換句話說,思想覺悟不行。
只學文化課還不夠,政治課也得跟上。
朝中文臣嘴皮子那麽溜,挑出來幾個培訓一下給派往各地的提舉官上政治課,殺雞儆猴太殘忍的話敲山震虎總行吧?
咳咳,總之就是,以登州的經驗來看,在各縣官員回去安排工作之前先嚇唬嚇唬他們,然後以雷霆手段將那些明知故犯的家夥處理掉,之後再把政策掰開揉碎確保每個人都能聽懂政策的目的到底是什麽,最少最少三個月都不用再擔心有人搞事。
三個月後?三個月後再集合開會就是。
磨刀不誤砍柴工,幹活之前加道程序不費勁。
蘇軾:……
蘇轍:……
倆哥哥的表情有些複雜,「雱哥兒,那小子信上寫的『處理』是正經的『處理』嗎?」
王雱後知後覺的睜大眼睛,一臉茫然的喃喃道,「是正經的『處理』嗎?」
那、那他爹過來找蘇伯父查漏補缺,查的是正經的漏補的是正經的缺嗎?
三個人面面相覷,然後就看到兩個爹收拾東西要出門,「我們去隔壁找包大人有點事,你們先吃著,不用管我們。」
王小雱呆呆應下,看看手裡還沒開始吃的烤番薯,再看看大步出門的親爹,越發茫然,「正經嗎?」
景哥在信上將他和許大人在登州的所作所為寫了一遍兒,他以為重點是在地方官幹活之前將政策掰開揉碎講給他們聽,確保地方官不能胡亂解釋政策就夠了,怎麽到他爹眼裡重點就成了先不聽話的官處理掉後面的官自然就聽話了?
找包大人干什麽?請教怎麽招攬江湖人?
爹,這正經嗎?
第182章
*
事實證明,老王還是挺正經的。
官員犯錯不能想處置就處置,不管犯的事情多大都得上報六部,打打殺殺的交給刑部,流放貶謫交給吏部,反正頂頭上司無權直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