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優秀的農業人才要麽在民間要麽在這兒,育種不是現代才有的技術,他們天朝祖祖輩輩都在種地,關於育種的研究從來沒停過。
系統出品的良種可能會讓他們懵逼幾年,不過不重要,看在優良形狀和畝産量的份兒上再懵也能清醒過來。
種子好的出乎意料怎麽了?不能是他們大宋被上天眷顧出現了自帶仙氣兒的種子?
問題不大,等皇莊裡種明白就開始推廣。
胡宗愈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著,「比起奢望冬天種番薯,不如想法子提高小麥的産量,番薯畢竟不常見,百姓肯定更樂意種小麥水稻。」
皇莊可以隨便嘗試,種不出東西也沒什麽,農人扛不住這個風險,比起沒見過的東西他們更傾向於求穩。
陳州這是受災嚴重糧食大幅度減産,來年繼續旱的話種麥也養活不了家裡人,所以朝廷可以趁機將紅薯土豆這些作物推廣下去,不拘什麽地方,房前屋後種一點能讓百姓保住性命就行。
冬天很多作物都不能種,除了冬小麥他想不出還有什麽更有用。
蘇景殊無聲嘆氣,「會有的,遲早會有的。」
早晚有一天他們的小麥能畝産一千斤,北方只能一年一熟,南方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民以食為天,只要家裡糧食夠吃,民間的造反起義能立減百分之八十。
至於紅薯土豆那些倒不用擔心,好東西不用朝廷特意宣傳,百姓發現這東西一挖能挖出來一串自己就會找地方種。
郟亶擡眼,「聽皇莊的農人說他們明春分出一部分田地準備種玉米,登州給的經驗是春天和夏天都能種,而且只要三個月就能成熟。」
「夏天種的是三個月,春天種下去的要四到五個月,而且玉米出苗時需要大量的水,陳州現在正旱著不能種。」蘇景殊想想之前手忙腳亂種玉米的情況,又搖搖頭,「雖然玉米産量高,而且出苗之後就不用怎麽管,但是後面又開始怕澇,年景不好的情況下還不如種別的。」
種之前只知道這是穿越神器,種之後才知道這個神器的前置條件是風調雨順。
紅薯土豆耐旱不耐澇,高粱抗旱又抗澇,玉米是既怕旱也怕澇。
種子種下去需要充足的水分,水分不夠不出苗,出苗後需要適當乾旱來促進根系發達,水多了根系長不好連地里的雜草都干不過,中後期又需要足夠的水分來結果,水少果穗就會發育不全。
這種分時段的耐旱耐澇種植條件高,要麽年景好要麽水利設施好,不然就是減産減産再減産。
郟亶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我先前在睦州做官,當地的水利做的很好,稻米産量也高,如果北方也有南方那種水利條件或許就能推廣開來。」
在水利條件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玉米的確可以等幾年再推廣。
不推廣是不可能的,畝産一千多斤的糧食就是天天擔水去澆也得種。
兩個人很快就什麽抗旱什麽扛澇哪兒的水利建設值得參考展開討論,胡宗愈縮縮脖子攏攏衣服縮小存在感,兩眼無神的盯著他的烤紅薯和其他同僚一起當聽衆。
他想去地方歷練就是因為這,人家談起農事水利頭頭是道,他在旁邊只能露出尷尬的微笑,他不要面子的嗎?
第198章
*
胡兼判很憂傷,他感覺他在司農寺就是個擺設,衙門裡隨便來個人都比他有用的多。
誠然調到司農寺衙門的他們都是近幾屆的進士,資歷最淺的蘇同判都有兩年在地方為官的經驗,他們這幾個前幾屆的進士進入官場的時間都比蘇同判長。
只是當官時間長不代表經驗豐富,縱觀他們這幾個中流砥柱,他才是經驗最不豐富的那個,連最年輕的蘇小弟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