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虧空不歸他管,他的任務是讓這邊的達成「將相和」的境界,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搞社交,趁現在還沒開始打仗趕緊緩和緩和,這樣將來開始打仗再鬧矛盾好歹能有所顧忌。
西北官場的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當年陝西路一分為二變成秦鳳路和永興軍路,京兆府身為原陝西路的治所很多時候也要管秦鳳路的事情。
兩邊分開還沒幾年,秦鳳路以軍務為主,政務方面很多時候秦州的衙門都沒法做主,像糧餉供應之類的事情還得和京兆府這邊打招呼。
他只在登州當過官,和京兆府大部分官員相比理政經驗非常不足。
登州雖窮但是依舊是朝廷完全掌控的地方,只要海上沒有威脅,平時需要頭疼的只有地方賊匪作亂,遇到大案直接上報京城就行。
京兆府不同於其他地方,這邊的衙門不受逐級上訴的約束,只要證據確鑿的案件甚至可以當堂判死刑。
別處嚴重到能要命的案子可能好幾年都出不了一例,西北這邊卻很常見,叛國投敵、私吞軍餉、勾結番邦,只有想不到沒有看不到。
要是所有案子都得上報到京城才能做決定,有些該判死刑的罪犯運作到京城就有繼續逍遙法外可能,直接在京兆府砍了可以省不少事。
也更有威懾力。
邊地漢番混住,番邦部落聚居在大宋境內算是大宋的百姓,但是那些外族人經常不服管教,朝廷的一貫做法是在他們的聚居地設村寨繼續讓他們的部落首領管轄,部落里的番人惹事由首領擔責,能管成什麽樣首領自己看著辦。
多在地方歷練是有用的,不親眼所見根本不知道地方的水有多深。
狄青正了神色,「西北軍政分家,我能給你講的只有軍中之事,政務方面還得你自己去摸索。」
西北河北各路和別的地方不一樣,這邊軍政分家分的徹底,路設轉運使司主管下去內府、州、縣財政賦稅與穀物的轉運事務,又設經略安撫使司負責軍政事務。
按照政務來分,當年的陝西路只分為永興軍路和秦鳳路。
按照軍務來分,陝西路則是分成永興軍路、環慶路、鄜延路、秦鳳路、涇原路、熙河路六個防區,各路皆設經略安撫使主管軍政,一般都由治所知州兼任。
這六個防區內所有屯戍之兵的軍政事務皆歸路都部署或都鈐轄掌管,臨近邊界的極邊地帶為都巡檢轄區,都巡檢統轄戍邊之兵,而由邊鎮各軍轉化的本路屯兵則歸路鈐轄、都監等路分兵官統領。
邊鎮屯戍之兵與原本各州戍兵並不在同一體系,路都部署或都鈐轄之下的州鈐轄、都監等兵官仍掌領本州戍兵。
都部署通常由文官知州、知府兼經略安撫使兼任,武官只能擔任副都部署,不被文官針對的話偶爾還能兼任經略安撫副使。
蘇景殊聽的皺起眉頭,「兵力劃分如此雜亂,外敵入侵時怎麽調動?」
狄青道,「以經略安撫使路為先。」
軍政民政的劃分本來就亂,陝西路雖然從一路分成了兩路,但是直到現在轉運使依舊只有陝西轉運使一位。
經略安撫使路分成六路,主管軍政的經略安撫使卻只有四位,秦州知州李師中兼任秦鳳涇原兩路經略安撫使,熙河路剛設置沒多久,雖是設路但並不在朝廷的掌控範圍內,現在還只是個空架子。
本朝文武不和是常態,在京城只能看到文臣拼命打壓武將,邊關不一樣,這邊需要武將賣命,即便文臣各種打壓也不耽誤他們和文臣斗的你死我活。
武力不是萬能的,但是在邊關這種簡單粗暴的地方,拳頭大就是硬道理。
他狄青以武將的身份破天荒的進了樞密院已經被朝中文官罵的不知道今夕是何年,後來出任京兆府知府併兼任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又是劈頭蓋臉的罵,知情的知道他是當了個以往只有文人有資格當的管,不知情的還以為他要起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