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轉念一想,設都護府短時間內可以讓吐蕃不生亂,時間長了吐蕃人緩過來很快就能繼續自治,還是直接設路最省心。
現在是難管了點兒麻煩了點兒,勝在不用擔心將來。
董氈請降後西北戰事就此告一段落,王韶帶著董氈進京面聖,順便接受封賞。
降服青唐吐蕃稱不上滅國之功但也沒差哪兒去,尤其王韶還是進士出身,正統的不能再正統,有出身還有軍功,升官速度慢了天下人都不願意。
王大人剛到西北時連當知州的資格都沒有,只能鑽空子當個知軍才能當總攬大局的一把手,如今搖身一變成了一路的知州兼經略安撫使,回京後直接升到樞密副使。
和樞密副使這種實權官職相比,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之類的虛職只能算是錦上添花。
進士出身的文臣憑藉軍功年紀輕輕擠進樞密院,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戲文上都不敢這麽寫,如今現實中冒出來了這麽個奇才,京城各大戲班子立刻放棄還沒真正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北伐軍轉而創作王副使武定河湟的故事。
王韶用兵風格獨特,軍中稱之為「奇計、奇捷、奇賞」,坊間創作時最喜歡這種個性鮮明的特點,短短几天時間他三奇副使之名便傳遍京師。
聽的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百姓熱情起來實在讓他招架不住,不知道包大人以前都怎麽過的,坊間那麽多包青天題材的戲本子話本子聽著不彆扭嗎?
哦,包大人是個工作狂,他平時不逛街。
那沒事兒了。
西北戰事告一段落,主持戰事的文臣武將都要回京述職,朝廷也會迅速派擅長治理地方的官員去接手剛加進大宋版圖的地盤。
大軍班師回朝,只留下鎮守州縣的兵馬,青唐地區的外族會不會假意投降伺機造反?
青唐地區荒地衆多,如何安排當地百姓開墾良田?如何讓番邦聚居的城寨變成番漢混居的小城?如何因地制宜令百姓遷居安頓?
只讓吐蕃服軟臣服還不夠,重要的是如何讓當地百姓認可大宋朝廷,後面事情多著呢。
番邦部衆都是跟著誰能吃飽他們就跟著誰,如何讓他們吃飽是大宋官員的活兒,之後能不能讓番邦部衆心向大宋全看大宋官員的本事。
朝中官員各有所長,擅長打仗不一定擅長治理地方,王韶在西北多年除了打仗就是準備打仗,治理地方的水平未必比接任的官員高。
在外面他是打仗經驗豐富的主帥,在樞密院卻還是年輕小輩,樞密院文相公前去河北督軍,他這時候補進來正好當苦力幹活兒。
王韶:……
也行,忙正事兒總比成天被拉去赴宴強。
朝堂紛紛擾擾,各個衙門都忙並快樂著,在知道遼帝沒有正面和北伐大軍交鋒而是帶著朝臣精銳北逃後更快樂了。
燕雲十六州在契丹人手裡那麽多年,非但不能指望當地百姓心向大宋,還得防備那地兒的各族百姓反過來造大宋的反。
他們覺得他們北伐是收復失地,燕雲地區的百姓可能會覺得他們是在入侵,百姓會怎麽想誰都說不準。
前線戰場,蘇景殊第不知道多少次感謝遼帝一次又一次的離譜決定。
要不是遼國的每一次行動都對大宋極其有利,他們的幾路兵馬也沒法掃蕩那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