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樓:不愧是蘇相,就是與衆不同。
68樓:英宗神宗: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69樓:英宗神宗:感謝上天饋贈。
70樓:小小蘇自個兒的確沒多少詩詞流傳下來,但是他會催親朋好友寫,四捨五入也算為各家的作品集做貢獻了。
71樓:是的,離得近就每月一封信,離得遠就半年一封信,不管能不能見面反正要常聯繫,後來大蘇都跑到瓊州了還月月給他寫信匯報近況。
71樓:瓊州算什麽,老王家的王雱還跑去高昌國當了三年的大宋駐高昌國使臣,待在高昌國國都都擋不住他月月拜託商隊往汴京送信送特産。
72樓:知道知道,就是大蘇和小王爭差事的那回,大蘇沒搶過小王氣的夜作詩篇三百首,篇篇都在diss小王,還督促倆弟弟趕緊當宰相好讓他能走後門去出使他國。
73樓:咱蘇相還是個醋罐子,大蘇給小蘇寫信就得給他寫信,小蘇給大蘇寫信也得給他寫信,少一封都不行,讓他發現哪個月來自各個的信少了立刻就開始賣慘裝委屈。嘖嘖嘖,比小孩兒都能鬧。
74樓:感覺小小蘇後來不再滿天下的跑而是回京老老實實當京官大蘇居功甚偉。
75樓:我覺得神宗皇帝功勞更大。
76樓:廢話,在京城當宰相比在地方當一把手乾的活兒更多,蘇相回京當宰相神宗比誰都開心。
77樓:可不,先把人放去地方歷練,有啥想法先在地方小規模試驗,能行就當積累經驗,不能行就當教訓,老王當年就是這麽乾的。
78樓:王介甫年輕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南方當官,蘇子安年輕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北方當官,倆人腦袋瓜都活絡,在地方執政的經驗又正好互補,讓他倆來主持變法真是選對人了。
79樓:「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老王真乃一代奇人。
80樓:治平變法能成功也有運氣成分,之前看大佬的分析,但凡英宗和老王這倆人有一個撐不住開始猶豫變法都成不了。當時那情況阻力實在太大,前頭慶曆新政剛剛失敗,韓琦富弼那些慶曆年間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也都被之前的失敗嚇怕了,只想穩住情況不敢再提變法,唉,就是可惜了范文正公。
81樓:慶曆新政失敗固然有政策太急的緣故,但是仁宗搖擺不定肯定要擔責,還有文臣之間的派系鬥爭,都脫不了干係。
82樓:黨爭害人,搖頭。
83樓:治平年間的黨爭也沒比慶曆年間好哪兒去,還因為慶曆新政失敗平添了許多阻力,就那英宗都能抗住,說到底都是仁宗的錯。
84樓:讓仁宗背所有的鍋有點過分,但是說真的,封建社會想變法卻是得有皇帝的鼎力支持,一旦皇帝開始慌後面大概率得栽跟頭。
85樓:變法能不能成確實得看運氣,政策的初衷肯定都是好的,推行到地方會變成什麽樣子全看地方官的水平。就拿王安石來說,他的那些政策在他手裡能惠民,放到其他官員手裡就可能變成害民,畢竟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樣潔身自好。
86樓:也是,他推行政策的時候沒出現問題也就想不到別人身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治平變法剛開始拿幾年也是各種狀況,朝堂都快吵翻天了,好些人因為變法和他絕交。
87樓:不說朝堂了,就蘇家父子四個都能分出四個意見,朝堂肯定亂成一鍋粥。
88樓:老王在京城主持變法,小小蘇在地方打樣板,別看咱小小蘇年紀小,當起官來厲害著呢。
89樓:登州三劍客出場,吼吼哈嘿,話說早些年拍的那版《蘇相傳奇》是真的好看,雖然名字有點俗,但是劇情一環扣一環,裡面的蘇通判和他的左青龍右白虎真的絕了,至今看古代劇都覺得主官身邊要帶兩個副手才正常,多一個少一個都不行。
90樓:誰不想要一個武功高強的錦毛鼠和消息靈通的江湖百曉生呢?蘇相混朝堂的同時為什麽不順便闖個江湖呢?武林盟主也很威風!
91樓:想必閣下喜歡看的是《大宋江湖風雲錄》。
92樓:殺馬特滾粗!!!
93樓:講真,你們真的覺得有人能一邊當宰相一邊當武林盟主?他一天三十六個時辰啊這麽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