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章惇提出來的兩個人選都被向太後找藉口否定,剛升職成為太後的向太後或許是想找個好拿捏容易操縱的皇帝,於是精心的推出了個新人選——端王趙佶。】
【章惇是什麽反應呢?他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可惜沒人聽他的。】
趙頊搓搓胳膊,「朕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
趙顥小聲嘀咕,「我也是。」
朝堂和後宮不一樣,太後和宰相意見相左,很明顯更應該聽宰相的意見。
趙小二這時候不敢說的太明白,且不提章惇宦海沉浮幾十年看人的眼光如何,就只一點,他們家皇嫂也不是什麽女中堯舜般的人物啊。
好的,他再和皇嫂說聲對不起。
小趙官家把光幕和現實分的很清,裡頭說的和他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假,但是細細比較又哪哪兒都不一樣,不至於因為光幕里的幾句話就朝身邊人發作。
簡王是誰?申王是誰?端王又是誰?
他連哲宗是哪個兒子都沒弄清楚,更不用說其他的了。
以前沒覺得改名有什麽,今後得給兒孫定下規矩,孩子出生後就取一個大名,別動不動就改名換名,弄得想根據名字找人都不好找。
不過老弟說的沒錯,在挑選皇位繼承人方面章惇比後宮之主靠譜,或者說,章惇比絕大部分人都靠譜。
——承天一柱,判斷山河。
這評價可不是一般人能得的。
如果沒有猜錯,後面要講的可能比前面還慘。
趙頊深吸一口氣,「子安,我有種不祥的預感,你怎麽看?」
蘇景殊頓了一下,轉頭禍水東引,「子厚,你怎麽看?」
章惇也想說光幕里的話弄得他心裡發毛,但是皇帝已經說了有不祥的預感他也不能繼續自己嚇自己,只能穩重的打個哈哈將話題糊弄過去。
雖然不知道端王是哪位,但是聽剛才那意思像是個昏君。
怕什麽來什麽,很快他們就都聽到了「昏君」二字。
【接下來請收看:昏君是怎樣煉成的。】
【在向太後的支持下,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宋徽宗趙佶登上歷史舞台,大宋、或者說、中原漢人由此迎來他們的至暗時刻。】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趙頊第十一子 、宋哲宗趙煦之弟,由於哲宗無子被向太後立為皇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趙佶繼位後寵信奸佞,放任心腹排除異己,持續了幾十年的黨爭愈演愈烈,甚至搞出「元佑黨籍碑」這種荒唐的事情。】
【元佑黨籍碑,乃宋徽宗時權相蔡京為排除異己打著新黨的旗號所制,將司馬光、文彥博、范純仁、章惇、曾布、蘇軾、蘇轍等三百零九人列為舊黨奸黨,由徽宗御書立於文德殿東壁,再由蔡京書寫頒布天下,立碑範圍遍布全國各地。在世的人或囚或貶,已過世的人虢奪官銜,且子子孫孫永遠不許為官。】
【名單第一位是廢除新法的司馬光,最後是反對立徽宗的章惇,章惇甚至被列在「為臣不忠曾任宰臣」行列,可以看出公報私仇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之後那些年,徽宗不思進取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設立「花石綱」害的百姓傾家盪産,「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宣和二年,方臘率衆在歙縣七賢村起義,百姓雲集響應,史上有名的方臘起義爆發,短短三月攻占六州五十二縣,聚衆百萬從者如雲,和漢末黃巾起義相比也不遑多讓。】
章惇有點懵,「我?舊黨?」
不是,司馬光、文彥博等人列上去也就算了,蘇軾勉強也能上榜,把他和曾布也當舊黨迫害是不是有什麽大病?
趙頊鄭重其事的看向他的心腹重臣們,「朕的孩子雖然不少,但是兒子還沒超過十個,目前來看皇子們都正很優秀,衆卿家不用擔心,朕今後不生了!」
衆卿家很想說也不必如此,但是想想光幕裡頭那位亡了大宋的昏君,還是都起身感謝官家聖明。
不生好不生好,他們現在有賢明的儲君還有優秀的皇子皇女,專心培養現在這些已經足夠,不需要再生個混世魔王出來禍害大宋。
趙頊也這麽覺得,他今後修身養性不近女色,從源頭避免亡國昏君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