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的態度,徹底打破了皇帝與大臣們的堅持。原本,大臣以為,皇太后必定站在自己一邊,阻止皇帝胡鬧。卻不曾想,這麼親而一舉的就妥協了。
想來,畢竟人家才是親母子,哪有母親站在兒子對立面的。
皇太后畢竟是婦人之見,眼裡心裡,就只有孫子。
幾位上了年紀的御史藉此請辭,朱翊鈞一點不含糊,當日就批了,還賜了銀兩,請他們早日回鄉,安享晚年。
官員們早就知道,小皇帝在官員請辭,以退為進這件事上,一點不含糊。
走的都是六七十歲,晉升無望,混日子的老臣。空出來的位置,立刻有年富力強的官員補上,不樹朋黨、不結宗派,埋頭實幹,鮮少有官場老頭子的世故和圓滑。
稍微有點政治抱負的,根本不敢請辭,怕一旦走了,就回不來了。
朱翊鈞也不再任何場合提起此事,並下了一道諭旨:凡大小朝會,只議朝政,不談私事。
欽天監算了朱翊鈞和張若蘭的生辰,禮部選出的四百多位秀女,沒有一人比張若蘭的八字更加與朱翊鈞相配。
因此,朱翊鈞特地召見了楊汝常,盛讚他專業過硬,並催促他趕緊把曆法新書編出來,不能耽誤老百姓耕種。
禮部開始準備皇帝大婚的流程,婚期定在次年二月。
朱翊鈞本不打算在此事上花太多心思,都交由皇太后和禮部去籌備,按流程辦就行。想不到,有些人就是要樂此不疲的給他添堵。
又有大臣進言,力勸他大婚不可鋪張,耗費國庫太多銀兩,應勤政節儉,多為百姓著想。
這話說得,好像全天下都在過苦日子,就皇帝極盡奢靡。
朱翊鈞反問對方,這幾年,大明境內何時出現過大面積災害?何地鬧過饑荒,百姓大規模死亡?
這幾年風調雨順,各地糧食產量黏連增長,不敢說全國百姓共同富裕,至少與嘉靖、隆慶時期比起來,稅賦減輕了不少,絕大多數人也能填飽肚子了。
就連困擾大明近百年的流民問題,也通過取消從業限制而逐步解決。
況且,他只是讓禮部按流程籌備大婚,何來鋪張一說。
這些言官,先給皇帝預設一個罪名,再苦苦規勸,以彰顯自己敢於直諫。
無中生有算是被他們玩明白了。
朱翊鈞命吏部挑了個偏遠地區的貧困縣,把這位勸他不要鋪張的御史外放。並下旨,三年內,賦稅徵收考核不達標,直接罷免。膽敢欺壓百姓,胡亂增加苛捐雜稅,嚴懲不貸。
如此,沒有人敢再拿大婚之事來煩他。
朱翊鈞給《本草綱目》寫了序,拿給李時珍看。李時珍看過之後,當場跪伏在地,給他磕了三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