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跟隨家人在海邊生活,甚至在海船蓬屋上過夜,是遠離家鄉來到大城市求學後的小花回憶中最溫馨的場面。
清晨的漁船聲,和滿載而歸時父母滿身的魚腥味,都讓小花倍感親切。
從小,她就和兄弟姐妹、鄰居一起,幫大人把捕撈上來的海藻曬乾,和米粉混合成海藻餅,或者將魚肉醃製發酵,慢慢風乾;亦或者一邊在堂屋裡寫作業,一邊嗅到用新鮮椰漿蒸煮的糯米飯,期待著晚餐時大塊朵頤。
這些食品是她人生最初十數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被海風擁抱著長大,小花也成了父母的驕傲,她是他們小村子裡第一個考上雙一流的大學生。為此,她還獲得了當地政府一筆頗為豐厚的獎金,哪怕她家並不窮。
然而,自從來到運夏市上大學,她逐漸感受到文化差異的巨大鴻溝。
同樣都是華國人,小花感到引以為傲的家鄉味道卻在這座省會城市裡顯得格格不入。第一年上學,父母給她帶了一大包曬乾的海藻和醃製好的魚凍醬。
她滿心歡喜,想帶給室友分享,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反應。
有的室友嘗了一口後,便一言不發,足足灌下了兩升白開水;有人顧著小花的面子,有些尷尬地說:「特別是挺特別的,不過我平時吃的比較清淡,這個不太合我口味,還是謝謝你分享哦。」
即使是在室友中接受程度較高的椰漿糯米飯,也被不少人嫌棄太甜太膩。
在同學之間推廣失敗後,小花的信心漸漸消退。儘管她覺得這些食物是自己離家千里後最想念的家鄉風味,是世間無上的美味,但她知道,它們難以被這些生活習慣和自己大相逕庭的同學們接受。
她的人間美味,是別人的黑暗料理。
她甚至開始小心翼翼起來,有些自卑,避免在其他人面前談起自己族裡的傳統飲食——和大一剛入學時那個信心滿滿、想把自己的家鄉美食推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小花判若兩人。
還有一年就要大學畢業了,忽然聽說在藍天會展中心要舉辦一場民族特色美食推介會,小花思慮良久,還是報了名。
也許,在這個推介會上的食客都是嘗過世界美食的「老饕」,會更加包容不同民族和生活習慣帶來的的多樣性?
獲得參展資格後,小花叫上了同在運夏市的一名老鄉。老鄉比小花大幾歲,她第一年來運夏市時,老鄉正好從服裝學院畢業,如今在秋林湖輕工廠工作。
兩人布置著屬於他們的攤位,尤其是滿懷期待的小花,將每樣食品擺得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