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一層原因。
不管大晉跟東海會不會再開戰,元和帝都不會幫余南卿,不管是後勤還是兵力支援,他都不會給余南卿任何援助。
即便表面上下達支援的命令,暗地裡如何誰也不知道。
元和帝不讓余南卿死,讓他活著出戰已經是頂好,其他的就別奢想了。
最糟糕的情況,便是四年前硝水戰役的再度重現。
第304章 一記重錘
四年前硝水一戰究竟有什麼內幕,除了謀害余南卿的當事人,誰也不知道,她得替余南卿防著。
所以她想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去做些什麼幫助余南卿。
但具體要怎麼做,她還不知道,她需要去翁城看一看,因地制宜的想法子。
事後,蘇挽煙讓明宇擬了份名單。
是余南卿保留在京城外的那些暗探。
這些暗探都是在余南卿出事之後,沒來得及趕回京城的,余南卿下令中斷一切行動後,他們就留在了外面,隱姓埋名。
後來余南卿痊癒,恭親王府有了起色,這些暗探才又一一啟動。
蘇挽煙讓明宇給的名單,也不光是名單,還有這些人員如今的所在地,熟知這些,她才能更快速的確定去翁城的路線。
只有附近處有自己的人,才能保證安全。
其實有昌順兩家國公府的人就足矣,只是蘇挽煙需要有自己的人手,都是為了以後能更得心應手。
為防東窗事發,蘇挽煙把明宇擬的那份名單,改成拼音抄了下來,原件當場燒掉。
京城那邊的消息,蘇挽煙也需要知道,所以昌順兩家提供的暗樁,有什麼消息,蘇挽煙讓明宇都去要來一份。
與時俱進很重要,消息閉塞導致的後果很嚴重。
蘇挽煙在一天之內做了很多決策,而此時京城那邊也不平靜。
東海跟大晉爭執了許多日,依舊沒有交涉出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
本來以為東海會直接回去,與他們說的那樣,向大晉開戰,卻沒見到東海的使臣竟一連又逗留了好多日,那模樣,似非要大晉給一個交待才罷休。
大晉見東海如此,只覺現在東海也是打不起,所以更理直氣壯,交涉的時候更加當仁不讓。
就在大晉以為占了上風的時候,東海卻給了元和帝一記重錘。
他交出了余南卿謀害長公主余聽宜的證據,是余南卿與笑辰生之間的書信來往。
上面詳細的寫著余南卿謀害長公主的計劃。
只不過,東海只上交了余南卿給笑辰生的書信,笑辰生有沒有給余南卿回信,在恭親王府沒搜到任何蛛絲馬跡。
這記重錘落下,滿京城震驚。
雖然笑辰生是余南卿請來京城的,可在百姓心裡,余南卿跟笑辰生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人。
哪怕笑辰生殺害了長公主,牽連了恭親王府,但余南卿在百姓心裡也是清清白白。
然而東海交出的這份證據,砸得京城的百姓暈頭轉向。
京城的老百姓大多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余南卿弒殺至親,不僅令皇室蒙羞,也叫大晉在東海面前丟了面子,京中輿論如今大部分都是對余南卿不利的。
京中對余南卿的輿論達至頂峰,一時間所有人都在看元和帝會怎麼處理這件事。
百姓會受言論迷惑,可精明的朝臣卻已經看出了端倪。
長公主余聽宜出事當日,元和帝就已經派人清理了長公主的遺物,若余南卿與笑辰生有書信來往,為什么元和帝找不到,東海的人卻找到了?
另外東海的人是怎麼找到的,是潛進長公主的府邸?還是買通了府里的丫鬟小廝?
不管哪一個,都與意欲挑起大晉與東海事端掛勾,所以此證據是真是假,有待存疑。
再有,你東海安的什麼心,朝臣心裏面都清楚,雖說余南卿是打傷了鳳凌霄跟鳳瑤,但同樣的,余南卿也說是他們掠走了蘇挽煙,只是他們苦於沒有證據,蘇挽煙更是連一點蹤跡都沒有,幾乎都成了懸案。
如此,這書信的事,嫁禍也不是不可能的。
朝臣們都想得明白的事,可元和帝卻已經怒火中傷,他早懷疑余聽宜是余南卿殺的,如今見到東海把證據呈上,根本等不到下朝,怒著眸眼就去了大牢,想要從余南卿口中得到證實。
其實,元和帝心裡當真不明白嗎?
東海在這個時候做的這些,都是想要借他們自己人的手,去除掉余南卿。
只要除掉余南卿,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朝大晉發兵,然而只要余南卿還在,他們就會忌憚。
就如現在鎮守大晉邊境的付老將軍,以東海的曾占領過大晉翁城,還有與大晉士兵作戰過的經驗,只要想打,就能把他的項上人頭取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