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兩位皇帝都失敗了。
真宗皇帝年少時和宗室子弟玩鬧時經常號稱元帥,因為他喜歡排兵布陣,所以太祖皇帝非常偏愛他。
太祖皇帝這個伯父喜歡他,他爹太宗皇帝卻不怎麽喜歡他,然而太宗皇帝喜歡的兒子各有各的慘,都沒等不到繼位就一命嗚呼,所以最後皇位只能落到真宗皇帝頭上。
不給他也沒辦法,雖然太宗皇帝的皇位是從他哥太祖皇帝那兒繼承來的,但是有兒子可以繼位他可不想把皇位還給哥哥那一脈,不然鬼知道他死後會變成什麽樣子。
就算兒子不討喜,看在是親兒子的面子上還是得把皇位傳給他。
一個喜歡排兵布陣的皇帝不會主張求和,真宗皇帝剛繼位時也是這樣,檢閱軍隊是他的日常,巡視侍衛親軍如同喝水吃飯,大半夜的想起來北邊的戰事睡不著覺,他睡不著別人也別想睡,夜半時分也要把親信大臣召到皇宮問能不能打仗。
大宋帝位更疊,遼國想趁新皇帝剛剛繼位試探試探,順便南下打草谷劫掠一番,如果新皇帝好欺負他們就變本加厲,如果新皇帝不好欺負那就退回北方。
他們兩家是老對頭了,當然要抓住所有時機趁對手病要對手命。
雖然是常規的試探戰,但是戰爭的結果卻關乎接下來幾十年誰能占上風。
京城得到遼國即將發兵的消息,真宗皇帝怒髮衝冠,誓要讓契丹人見識他的厲害。
咸平二年,真宗皇帝繼位的第三年,皇帝御駕親征,沙場秋點兵。
即便之前的朝代除了開國皇帝就沒有皇帝御駕親征的先例,他還是要求親自帶兵北巡至大名府和契丹人幹仗。
區區契丹,還想翻天?
宰相留守京城,先鋒援軍全都安排好,真宗皇帝帶上禁軍出發北上,親自披甲於中軍,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分押後陣,大宋的軍隊遙遙數十里望不到頭。
皇帝御駕親征,軍中士氣大振,剛開始打的時候的確打的遼國節節敗退。
當時大宋能作戰的士兵大約有三十萬人,京城禁軍占一半,十萬大軍在北方抵禦契丹人,剩下那五萬多分置大宋各地,也就是所謂的強幹弱枝政策。
朝廷將絕大部分兵力收歸中央,除了北方抵禦外敵必須要有足夠的兵馬,其他地方只留很少一部分兵力,這樣就算外放的武將有心造反也沒那個能力。
皇帝御駕親征,老將王超為先鋒,老將傅潛為鎮州、定州、高陽關三路的行營都部署,北地十萬大軍,有八萬多都在傅潛麾下。
但是問題很快就來了,年輕的真宗皇帝指揮不動那些老將。
遼國向幽州集結兵力,鎮州、定州、高陽關是大宋正面抗擊契丹的第一道防線,傅潛身為三路行營都部署,也就是三個軍區的總司令,乃是大宋在北地的最高統帥,北地安危將士性命皆繫於他一人。
契丹這次出兵只是試探,派出的兵力並不多,也沒打算和大宋的主力軍硬碰硬。
遇不到主力軍他們就搶糧搶人,遇到主力軍扭頭就跑,反正他們都是最精銳的騎兵,論逃跑沒誰追得上他們。
真宗皇帝剛登基沒幾年,自然不願意第一次和遼國交鋒就落下風,而且他本人最遠只會到大名府,離真正的前線還遠著,開戰也傷不著他,不爭饅頭爭口氣,說什麽也不能在氣勢上被敵人壓過去。
皇帝親率大軍抵達大名府,可前線的傅潛面對契丹鐵騎南下劫掠死活不出兵。
不管契丹人要搶多少村寨都讓他們搶,他們搶完自會散去,反正他不出兵。
定州是北地防線的中樞,手握八萬多兵力的主帥傅潛死守著不出兵,其他各州的守將也只能閉門堅守,還是苦守無援的那種。
主帥沒有出兵退敵的意思,定州之外的各州兵力不夠,出城和契丹的騎兵對上就是死。
結果就是契丹游騎在大宋境內肆意劫掠,定州的精兵被傅潛死死按著不能出戰,只能任由契丹人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殺人放火劫掠百姓。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他們是邊防守軍,敵軍來犯他們出城對戰,打不過退回城閉門堅守還說得過去,如今契丹強盜在大宋境內劫掠百姓,他們這些邊防軍連城門都不出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