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爹爹穩重,讓他做決定的話只會是他想干什麽就干什麽,就算朝臣在皇宮裡撞柱子也攔不住他要做的事。
趙曙:……
「吾兒頗有暴君之資。」
趙頊:「多謝父皇誇獎。」
父子倆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著,不遠處負責記錄帝王言行的史官聽的額頭冒汗。
——官家欸,別這麽不把臣等當外人。
第二天,衆人再次齊聚垂拱殿,諸位西軍守將哪兒來的回哪兒去,韓絳留在京城。
還有如今身在延州的宣撫判官以及宣撫司衙門的屬官,全都回京重新任命。
狄青和郭逵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留下好留下妙,韓相公留在政事堂是個好相公,還是繼續當個好相公吧。
種諤和折繼世心有不甘,但是想想官家說可以讓他們先築撫寧城也只能勉強接受。
撫寧城位置不算太好,易攻難守面積還小,能把難守的撫寧城守住就能證明他們有能力將羅兀城守住,到時再請命修築羅兀城官家定會同意。
一同回京的四位將領都接受了這個結果,只有韓絳黑著臉怎麽看怎麽不高興。
官家沒說讓他離開政事堂,也就是說他回京之後還是政事堂的宰相,但是誰家宰相出去一趟被將領強壓回京告狀還理論輸了?這讓他的面子往哪兒放?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就把話放這兒了,朝廷現在不乘勝追擊平定西夏將來肯定追悔莫及。
然而沒過幾天,深入西夏和遼國的探子同時送回情報,因為大宋在鄜延路的動作太大,梁太後惶惶不可終日,已經向遼國求援想要同時攻宋。
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同意了。
情報送到樞密院再送到政事堂再送到皇帝面前,所有人的表情如出一轍的慎重。
其中還有幾個慎重中帶了些興奮。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自從官家繼位取消歲幣,大宋和遼國之間的氛圍也悄悄變化。
以前是大宋不想打,遼國也不想打,但是遼國想要更多錢就會動彈一下威脅大宋。
現在嘛……
且看他們這次有何手段。
第238章
*
從党項人開始崛起,大宋和遼國都想滅夏,就是打起來之後都沒討到好處。
遼國打了幾次沒打下來就放棄了,轉為讓西夏認他們為宗主國每年進貢,然後派公主去西夏和親。
大宋也打了好幾次,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三敗後也意識到滅夏沒那麽容易,於是開始轉攻為守重建西北的防禦體系。
三場大敗後西北的防禦體系幾乎被李元昊給打穿了,不重建也不行。
西夏雖小但實在難纏,宋遼都想畢其功於一役,失敗之後也都改變了策略。
遼國選擇成為西夏的宗主國,大宋選擇苟起來慢慢等,等到時機合適再繼續大規模開戰。
西夏皇帝接受遼國的冊封,同樣也接受大宋的冊封,李元昊和他的繼任者們都不是省油的燈,要麽和大宋示好對付遼國,要麽和遼國示好對付大宋,合縱連橫算是讓他們玩明白了。
大宋和西夏開戰這些年遼國也沒閒著,什麽時候打的太厲害就派人到京城假惺惺的勸和,好像他們大遼上上下下全部奉行愛與和平。
澶淵之盟後大宋朝堂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西北,和遼國沒有發生過大的衝突,但是小糾紛並沒有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