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也沒有貿然就接受姚章的條件,反而是互相對視幾眼,最後還是那個年紀最大的孩子做了決定。
「那我們就一起好好背!」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孩子們的聲音清脆高亮,唱出歌謠來時,一張張臉上神采飛揚,姚章看的就心生歡喜。
無關身份地位,他作為一個尋常人,見到這樣機靈有活力的小孩就是不由開心。
隨著孩子們把《夏九歌》、《冬九歌》一一唱出,認真聽內容的姚章不由的陷入沉思。
這些數九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簡單有趣,孩童也能在遊戲中學會,說上幾句洛京雅言,學一些簡單的算數。
而最後的九九歌,直接就是一首乘法口訣了。
九九乘法對貴族來說並不是什麼很稀罕的學說,但是對沒有受教育途徑庶民來說,它很稀罕。
學了這個,以後庶民的生活遇到的計算問題,它就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
這樣一想,姚章就發現歌謠口訣這些東西,在普及教育和基礎文化知識上,似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九九歌是生活、時令和計算的表現載體,但是其他的東西也可以借用這個載體,比如基礎晉律、曆法。
雖然他溧陽學派核心觀點是民貴君輕,更強調君王與百姓都應該盡好自己的責任,尤其君王不能先無道,但姚章本人對上雍學派的某些觀點,也是認同的。
上雍學派認為,人生來就是愚昧無知的,無論君王百姓,都是教育才讓他們開始漸漸成為了人。
百姓受的教育少,就更愚昧無知,君王受的教育多,就英明果決。
他們的學派理論也遭遇到了不少學派名人的圍攻,比如為什麼受到最多教育的君王,也會出現昏庸無能還殘暴的人這一個論點,就足夠引起許多爭論。
曾經上雍學派的人去到鄭國,鄭王就認為自己的道德學識來不是來自教育的比平民多,而是因為他是姬姓,生而高貴。
但上雍學派的伏先直接就當著諸國大臣的面駁斥他:姬姓諸侯王那麼多,為什麼現在就剩下幾個姬姓的國家了?光是鄭國,現在的朝堂上,姬姓大夫也不少,他們有些人比大王您還聰明,有些人蠢鈍不堪,高貴的姬姓那麼多,這如果不是教育的問題,大王您覺得是什麼問題?
貴族君王們不喜歡上雍學派無視血脈的唯教育論,其他學派也不喜歡上雍學派一切都往教育上推,不過對於百姓因為受教育少才愚昧無知這點,姚章深以為然。
讓一個國家都是賢良人才不可能,大家什麼身份各司其職還是這時代普遍的觀念,但是如果人人都能更懂些道理,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國家的安定就能很大程度提高。
此刻的姚章,看著這些自信大方的庶民孩子,想了一下如果能把基礎的道德和法律知識也編成歌謠,在晉的四處傳唱……
陷入暢想的他聽到屬官輕咳的聲音:「中丞,孩子們都等著呢。」
一低頭,姚章就看見已經背完書的孩子們都目光灼灼看著他,他啞然失笑,把手裡的銅錢一一給了他們。
等到姚章從燕王宮那裡回了郡守府,被柳珀帶入了一間書房。
皇帝坐在裡面,看見了他請他坐下。
不大的空間裡,都是跟著小白出來的二十來人,以及姚章一個從洛京新來的高位官員。
小白指了指書案上的一堆竹簡:「姚卿,這些帳冊你先都看一看。」
姚章小心拿起一卷,好像沒有什麼問題,然後第二卷、第三卷……
等到帳冊都看完,他算是解清楚白天的疑惑——為什麼燕王能對胡人那麼大方。
他不是把胡人當親爹,是完全就對境內財產,對錢糧物資這些東西都沒有概念!
-
小劇場
姚章:胡人才是他親爹嗎???
小白:我懂你的狂躁心情,第五家的繼承人,從太子到我大侄子都是難得聰明人,看見這種蠢貨真的很讓人懷疑他是不是諸國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