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太安靜了,丞相主動夸到:「『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以『昭明』為號,陛下選的極好!」
其他官員們複雜的眼神看向公孫弘,總感覺太廟那天之後,連皇帝祭服都放棄上諫的丞相,底線退了很多。
說到衣服,今天皇帝也是一個連繡紋都沒的衣服,也就成色看著至少不是個舊衣,頭上也是沒有冠,就一根簪子。
行吧,至少還是個玉的,勉強算身上有玉器,好歹比在太廟只有一根紅綢帶好。
百官們也不想知道,為什麼三個月之前他們還能就衣冠問題讓皇帝說兩句軟話,三個月之後,皇帝已經可以隨便穿衣,從奉常到丞相卻沒一個人能說句話了。
年號定下來了,那就從今天開始往外發詔書,各地都要跟著改元了。
而除此之外,太史令還有另一件事需要和小白說下,曆法該潤了。
晉所使用的殷歷在干支歷建丑季冬之月,以陰曆十二月為歲首。以干支紀日,以太陰紀月,以太陽紀年,用閏月來調整季節,能指導農業生產生活的陰陽合曆。
曆法的意義在於周而復始,讓大家知道在每個循環應該做什麼樣的事情,小白沒有覺得現在的殷歷有什麼不好,但他覺得,有些地方還可以再精準一些。
「姚卿,現在的曆法……卿觀星之時有什麼疑惑,皆可言之。」
小白在大晉沒有種過地,按照太陽曆算出來的四時日子很精準,平時一些太陰曆算出來的月他都是自己看的,到底曆法有沒有哪裡不好,需要更懂的人來說,但是他可以提供一些別的幫助。
「臣確有不少疑惑,還望陛下能為臣解惑。」
太史令有很多疑問壓在心底很久了,這回皇帝主動開了口子,他覺得自己有可多的問題想問的了。
「臣觀歲星,似乎越發快了……」
木星就是歲星,諸國曆法混亂的時候,觀察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的人們就以此來紀年,人們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
小白知道他什麼疑問了:「歲星是11.86年運行一周,以十二為紀它過八十多年就會快一周,武帝廢了各地歲星紀年也是有道理的。」
這裡好就好在沒有漢朝那樣坑的歲星紀年,而是選了太陽曆和太陰曆混合使用的陰陽合曆,大日子就看太陽,節氣看太陰。
精準的數字讓群臣們抬眼看他,雖然一個「點」是有點奇怪,但是很容易就理解是什麼意思。
早在皇帝登基就把皇帝老師都查一遍的他們可清楚了,以前就沒有給他和閔帝一起上過曆法課的老師,這種事情都是大家的日常習慣。
雖然習慣了皇帝的不一般,但是隨口就能說出這麼精準的數字,還是會讓他們想知道到底皇帝平時不上課的時候,腦子都在想什麼。
太史令接著說了他覺得不太可以的問題,節氣和 朔望。
目前以太陽移動為主安排的節氣,每月有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兩個節氣的時間大於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所以會有出現一個月內只有一個節氣或一個中氣的情況。
這種問題也不是他發現的,之前就有的,基本應對方式都是置閏,但他覺得置閏太麻煩了,還有以朔望月的周期來算朔的平朔,他都覺得不太可以。
被喚醒了沉睡在大腦深處的知識,小白揉揉太陽穴,看向百官:「要是諸卿無其他事,就散朝吧,孤同太史令去一趟太史局。」
沒事的大臣很多,專業看的懂星象懂天文的人不多,但是這年頭曆法大家多少都是會一點,有些大臣都很有興趣去看看。
於是昭明元年的第一次早朝很快散朝,但是皇帝帶著不少官員一起去了太史局。
史官刁無忌當然是不會錯過這樣的大事,只是進了太史局,他就看見皇帝去看太史令們的手稿記錄,和他們在那兒交流問題,還要了筆寫寫畫畫,除了一些星星的名字,和耳熟的曆法數字,別的他都聽不懂。
太史局裡的人一開始看見自家太史令回來,還說這朝會怎麼這麼早就散了,結果後面還有不少其他官員。
至於小白,雖然長得是顯眼了點,但是一身穿著實在不像個皇帝,還是太史令咳了兩聲,讓他們拜見皇帝,他們才一臉懵的行禮。
而後就看見他們太史令一臉熱情的上前為皇帝引路,給他介紹裡面的各色資料和他們最近的測算數據。
小白快速翻閱資料,同時和太史局裡的官員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