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被打臉了?」高松然戲謔道。田潼曦對催眠曲的鑑賞能力,他早就見識過了,全校困擾於午休睡不著的師生都說好。
「結果,第一次,和葛希瑤還有靳文蕾她們四個猴戲演員單獨排練時,我試了試田潼曦推薦的鼓點。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嗎?葛希瑤說,她站在那兒都差點睡著,還好沒把小提琴摔地上!」
高松然樂了:「是啊,田潼曦這麼神奇的才能,萬中無一!對了,你剛才說你不喜歡吹笛子,喜歡敲鼓。我怎麼有種預感,你的才能也在敲鼓上呢?」
見自己的愛好得到了班主任老師的認同,王笛很開心,說道:「就是吧。雖然敲鼓只是我的業餘愛好,也沒有得到太多人認同。我一直覺得,吹笛子太文弱了,只有打鼓才符合我內心的叛逆。」
王笛開心歸開心,卻以為高松然只是在找各種機會誇獎她。畢竟,雖然高一年級藝術節剛演完了上午的節目,下午還有好幾個小時,但10班已經頗有冠軍相了。
獲得這麼好的成績,王笛精心的組織功不可沒。
但是高松然這麼夸王笛,也是有依據的。系統告訴他的、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天賦詞「棒槌」,難道指的是……鼓槌?
王笛是個挺機靈的孩子,成績一般,但再怎麼也不至於成為人們俗語中指的那種頭腦簡單的「棒槌」。
由於王笛每天上下學都騎車,平時還有健身的習慣,上下肢肌肉都比較發達。王笛一個女生,能做七八個引體向上,這是班裡一些不愛運動的男生都做不到的。
所以,考慮到她肌肉健碩的特點,高松然曾一度以為,「棒槌」是讓他引導王笛去打棒球呢。
倘若是打鼓,道理也說得通。肌肉發達的手臂,可以在擊鼓時提供更多的爆發力和耐力,長時間演奏快節奏、高強度的樂曲也不易疲勞。
高松然想起自己偶然間讀到過的一樁名人軼事,告訴王笛:「吹笛子和打鼓又不衝突,你看這一次《猴山圓舞曲》的表演,你做得不就挺好?把兩種樂器結合得天衣無縫。米國有個已經去世的女歌手,叫凱倫·卡朋特,你認識吧?她的歌,我在英語課上給你們放過好幾首。」
「《昨日重現》?《世界之巔》?這兩首歌可好聽了!怎麼,歌手已經去世了?」王笛震驚。
「是的,長期神經性厭食症引發心力衰竭,她在八十年代就去世了。」
聽到「神經性厭食症」幾個字,王笛條件反射般地連忙往嘴裡扒了兩口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