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著:即便節奏慢、畫質渣,故事簡陋,字幕沒有,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了。
不要吐槽、要珍惜!
沒想到的是,這部七十多年前的老電影,比她想像中要耐看的多。
她看了幾分鐘,就看進去了。
故事發生在一個春雨綿綿的小城鎮上,男主曾恕生,是個家道中落的病秧子,戰爭剝奪了他的財產與健康,只留下了一座被炮火轟沒了一大半,四進院落的曾家老宅,和一對年邁但忠心的老僕,負責里外灑掃,地里收租。
他有妻子,跟沒有一樣。
林友珍在長輩的介紹下,同他結了婚,兩個人相敬如賓,一個住西院,一個住東院,過了好些年。她每天一睜眼醒來,除了買菜、煎藥、繡花,沒別的事可做。通往小城外的月紗河上,有一座彎彎的留心橋,是她常常駐足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她去過又回來了。短短三年的求學時光,根本沒瞧清楚,就回來了。然後,一輩子,再也找不到理由出去了。
他有妹妹,也跟沒有一樣。
曾慧生的性格活潑外向,跟他一點都不像。
林友珍一天同曾慧生說的話,比同他一個月說的都多。
費霖的出現,打破了他們日復一日,平靜寡淡的生活。
他是曾家長輩請來的,留洋歸來的醫生,也是曾恕生童年在鄉下的鄰居,特地回來一趟,就是為了給發小看病。
不過,他還是林友珍學生時代的初戀,事先誰也不知道。
戰爭分開了這對有情人。
當時他倆年紀還小,對情愛一事懵懵懂懂,總覺得天光尚好,日子還長,中國人這麼多,日本人那麼少,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誰知道,戰爭打了一年又一年。
她回到鄉下避禍,在病重的母親閉眼前,聽從長輩安排,嫁給了同來避禍的曾家的大少爺。婚後,她也曾試著用心地待他,努力地愛他,盡力地去做一個好妻子該做的事。但在他臥病在床的幾年裡,漸漸地失去了耐心。
現實的苦悶,叫她便越發念起了從前的美好。
在分開的幾年裡,相思刻骨。
費霖也沒想到,再見到初戀時,成了這麼尷尬的身份。
幾次你來我往的試探,兩個人舊情復燃了。
荒草雜生的留心橋下,是他們背著曾恕生約會的地點。
自費霖出現的那一天,小城的雨就停了,日日都是好晴天。
林友珍心中的愛火,被費霖重新點燃,不見了從前槁木死灰的模樣,眼角眉梢都是笑意,舉手投足皆帶風情。
曾恕生察覺出了她的變化,卻不知這變化由何而來。直到一天晚上,他在飯桌上喝醉了,醉眼朦朧間,瞧見了費霖與林友珍舉止間涌動的曖昧,猜出二人的關係……
這幾年來,他對妻子的感情相當複雜,又感激,又愧疚。
總覺的,是自己的病軀拖累了妻子。
他做了一個決定,成全妻子和故友,還她一個幸福的後半生。
惜自殺未遂,被費霖發現,救了回來。
這一次的波折,叫費霖對故友懊悔不已,也叫林友珍重新認識了自己的丈夫,他或許病弱,但絕不軟弱,他或許古板,但絕不自私,他也有很多值得她愛戴的地方,只是從前她太自以為是了,瞧不見、看不清。
費霖離開的那天,小城又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
曾家好一半、荒一半的老宅,和住在老宅裡面的人,又恢復了往日安寧。
春末夏初的雨,雨不成珠,絲線般隨風蕩來蕩去,纏綿又輕飄,撥擾著林友珍的心弦。
就好像他與她這一場短暫的重逢。
……………………………
整部電影的台詞、置景,都充滿了詩意。
由於戰爭破壞,中國電影的技術倒退了二三十年,但藝術性並沒有。
三個主角的關係欲說還休,剪不斷、理還亂,無論其中哪兩個人出現在同一畫面里,都好磕呢,簡單概括成兩個字,就是:
燃冬。
***
蘇椰驚訝於,原來,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中國就拍出了這種敘事鬆弛,旨在探索情與理的糾結,將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餘味雋永的文藝片。
她為什麼會有古早國產片都是鏗鏘正能量的印象?
不過,當時的觀眾,好像並不能太能接受這種人文特色濃厚的電影。
她坐的位置,居中偏右。
從回聲可以判斷,電影院很大、觀眾很少,並且除了她,幾乎沒什麼人在認真看。偶爾的竊竊私語,都不太友好。
有人在抱怨,「這什麼呀,簡直浪費票錢!」
有人在附和,「我看不懂,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一座破破舊舊的老宅子,一座普普通通的大石橋,這有什麼好拍的?這也叫電影??」
有人在拉踩,「我就說嘛,青島跟上海比,不行!」
有人在批判,「和自己朋友的老婆搞在一起,不像話,太不像話了!」
有人在分辯,「別這麼說,人家兩個人是初戀,有感情在的。而且,也就是拉拉小手,靠靠肩膀,發乎情、止乎禮,頂多……算個精神出軌吧。」
有人在疑惑,「什麼叫死也不行,活也不行?」